厥不还者死。详阳明少阳篇。
若表不解而妄用之,服桂枝汤,大汗出后,大烦渴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若腹中痛,去黄芩加白芍,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去黄芩。
漫言变化千般状二句,谓伤寒变化千般、总不外乎阴阳表里间也。能食不大便者,是但纳不输,为太过。
往来寒热,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;结热在里,故去参、甘之温补,加枳、芍以破结。要知腹满已是太阴一班,阳明太阴相配偶,胃实则太阴转属于阳明,胃虚则阳明转属于太阴矣。
热证无汗亡津液,燥渴仍从白虎痊,胃实汗热原应下,恶寒浮缓表为先。以汗多,胃中燥,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
初欲食,则胃不虚冷。《内经》云∶“脉缓而滑曰热中”。